剛上課,小男孩衝來告狀,說另一位男孩弄壞他的口罩。他生氣的說著,他覺得對方是故意的。
把另一位小男孩找來,他說不小心弄壞的,但對方也有推他……兩個小男孩就在我面前吵起來,「你有!」「我沒有!」「你有!」「我沒有!」兩個一直大眼瞪小眼還不斷跳針,一個比一個還大聲。
我再問:「在吵架之前,你們在做什麼?」據我所知,這兩個小孩下課都一起在外頭衝刺,不到最後一分鐘絕不踏進教室。
「在玩……追來追去……」但講到某些關鍵字,兩個又繼續在面前大聲的跳針。
我說:「聽起來是因為『玩』所造成的,但我現在無法幫你們解決問題,因為我們現在得上課了,待會下課再來處理。」
讓兩位男孩回座位,接著我們上了一堂好玩的數學課,兩個人完全忘了剛才下課時的不愉快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下課時,我把他們找來,再說一次過程。
第二位男孩才說沒幾句,第一位男孩一直從他的話語裡挑語病反擊。我說:「請安靜,讓他說完,再換你說。」
第二位男孩說完後,換第一位男孩說,第二位男孩又幾度想插話,但被我制止。等到第一位說完後,我問第二位男孩:「你對他說的內容,覺得有什麼不對的,可以提出來。」
待第二位男孩說完後,又換第一位男孩抗辯,我說:「你也可以覺得他哪裡沒說對的,再指出來。」
所以最後我們拼湊出事件的原貌,其實真的只是因為玩,不小心弄壞了一個口罩。
我問第一位男孩:「你覺得他是故意的嗎?」
男孩想了想,搖搖頭,說:「他不是故意的,但他沒有跟我道歉。」
「所以你覺得他不是故意的,只是你在生氣他沒有當下跟你道歉?」
「我有跟他道歉。」「你沒有。」「我有。」「你沒有。」
「停!」我說:「大家都是好朋友,剛才都玩得好開心,但因為一個口罩,破壞了剛才的快樂,那多不值得啊!」
我轉向第二位男孩說:「不過他因為這件事情心情不舒服,我們得來解決這件事情。」
我請第一位男孩回座位,我對第二位男孩說:「你聽到他說你不是故意的,對嗎?不過他在意的是他的口罩被弄壞了,你看看他的表情(指向遠處的第一位男孩),他因為此事現在心裡正不舒服。也許你有道歉,但他並沒有聽見。所以你可以再去試著讓他心裡舒服一點嗎?」
所以第二位男孩走向第一位男孩,誠懇的鞠了躬,說了聲「對不起」,而第一位男孩也說「沒關係」。
第二位男孩又走了回來,我問:「他現在心裡舒服了嗎?」
男孩點點頭,說:「他說他現在心裡舒服了。」
雖然看似這過程中引導的對話很多,但前前後後只花了五分鐘,這樁鬧劇就這麼結束了。
而下一節下課,我看到第一位男孩邀約第二位男孩出去玩,兩個好朋友又再度在外頭瘋狂的衝刺,玩到滿臉通紅才回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些年來,我發現用同理心來處理孩子們的紛爭,都能在極短時間內,得到一些不錯的改善效果。
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:在衝突發生當下,不要急著當法官判案,也不要讓他們只是隨意去說個「對不起」就結案。因為孩子們並沒有因此得到學習,反而在心裡有所壓抑和許多的不滿情緒。
而是應該教孩子用同理心傾聽對方的需求,以「讓對方心裡舒服」的具體行動,讓雙方重新連結,修復成原先和諧的互動關係。
如此,孩子才能在每一次衝突中,學習如何解決人際問題。也因為學會了傾聽與同理,減少了更多的衝突與紛爭,孩子們才能在有溫度有歸屬感的氛圍中安心的學習。
.
.
#同理心身教